第114章 我給小豬當公主32
關燈
小
中
大
劉徹不死心,一直在東海之濱等了兩個月,期間運氣還不錯,遇上了三次海市蜃樓,但是,派出去的船隊走得最遠的那一支一直航行了兩天,回來的時候遭遇了海上的風暴,樓船本來就不適合在海上航行,因此,一支船隊直接折了大半,只有兩艘船還算完好地回來了,即便他們努力營救,依舊有許多人葬身大海。
遇上這樣的情況,劉徹再如何,也提不起興致來了,而且還有人私底下說什麽劉徹根本沒有仙緣,屢次求仙,所以惡了那些海外仙人,所以才引來這場滔天大禍。這樣的說法還很流行。這年頭又不是後世,搞基建大家都很讚同,因為各行各業都能從中獲益,但是在這個時代,搞什麽基建,那就意味著大量的徭役乃至大量的死亡。
若是劉徹還一心想要去造船出海,那麽,就意味著要征召更多的船工,不僅如此,附近的百姓還得去砍樹、熬膠,再將這些運去造船,朝廷的事情不能怠慢,自家的土地,自家的生計呢?錯過了農時,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甚至,當年的貴族官員為了兼並土地,甚至會故意在農時征召徭役,如此,交不起賦稅的他們也只能老老實實將土地賣掉。
所以,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想讓劉徹繼續造船出海,當然,那些貴族官員倒是不會掃劉徹的興,只是,劉徹想到自己之前跟船出行,若不是及時返航,說不定也會遭遇風暴,到時候,難道一國之君就能免去葬身大海的噩運嗎?
越想劉徹越是覺得後怕,在當地的貴族官員詢問是否需要增加造船的數量,甚至是嘗試著制造更大,更能扛得住風浪的樓船時,劉徹猶豫了一下,還是拒絕了:“罷了,為朕一己之私,再勞民傷財,朕不取也!既然仙蹤難覓,那此事就此作罷!”
劉徹重重撫恤了在這次出海中喪生的將士和船工,然後就在一群人感激涕零的山呼“萬歲”中返程了。底層的百姓就是這麽容易滿足,只要你不折騰我們,那你就算是一個好皇帝了!
劉徹如今真的是對自己的成仙夢心灰意冷了,找那些自詡曾經與神仙談笑風生,隨口就能煉金成仙的方士,最後證明全是騙子,出海,問題是,幾次三番追逐海上仙島都是無果,就算海上真有仙人,只怕也是故意想要避開自己。劉徹也是有自尊心的,說是求仙,但是他也是人間天子,就算是神仙,也得給他這個天子一定的尊重,結果一個個都不露面,難不成還得自己這個皇帝屈尊逢迎嗎?真要是為了長生,自己得給那些所謂的仙人卑躬屈膝,那以後他們想要插手大漢朝政該怎麽辦?
對於劉徹來說,長生是為了更好地執掌皇權,而不是執掌皇權就是為了長生,要是為了追求長生給自己頭頂上增加幾個太上皇,那劉徹死都不幹!
帶著這樣的覺悟,劉徹返回長安之後,就將方士盡數驅逐,對外表示,自己不再想什麽長生了,這讓不少人松了口氣。之前弄了幾個方士,寸功未立,靠著一雙會吹噓的嘴皮子,就平步青雲,淩駕於他們這些社稷供股之臣之上,雖說大家礙於天子的威嚴,一個個捏著鼻子認了,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再這麽折騰下去,豈不是叫人覺得朝堂上這些大臣一個個都是水貨,要不然,怎麽就叫那樣的草包廢物登臨高位了呢?再者就是,這些方士折騰一次,他們倒是只需要動動嘴皮子,但是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是需要去做事的!出了岔子,他們也是要跟著負責任的!現在好了,這些方士都被攆走了,起碼不會再有什麽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發生,大家也能松口氣。
實際上,便是那些同樣相信長生之術的人,更是不願意讓劉徹長生,你如今就這麽能折騰了,往上數,就算是性子最惡劣的劉邦,也沒像你這麽刻薄啊,算一算,從你登基開始,多少列侯失侯除國了?便是諸侯王,你都搞出推恩令這樣的軟刀子割肉了,結果對付起諸侯王來,還是從不手軟,弄得一幫諸侯王,一個個膽戰心驚,生怕一個不註意,就被劉徹抓了把柄。
至於宮裏的人,自然更不希望劉邦長生了,對於後妃來說,人家做個王太後、皇太後不好嗎?要是天子一直活著,豈不是意味著她們這些人老珠黃的要不得不看著更多的新人淩駕於自己之上?對於皇子來說,那就更可悲了!自己都要老死了,還得看著親爹活蹦亂跳的,一點傳位的意思都沒有,這不是坑嘛!諸侯王還好,像是太子,真要是攤上一個長生的父皇,估計真的只能吐血了。
“總算是回過神來了,還算是不蠢!”這是陳阿嬌對劉徹的評價,陳阿嬌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會有神仙,但是,從三皇五帝的時候開始,像是夏朝那些國君一個個都自稱是太陽,都沒哪個能長生的,總不見得輪到劉徹,突然就能長生了。而且,在陳阿嬌看來,劉徹在這麽多皇帝裏頭,也沒什麽出奇的。這位在史書上其實一直以來評價都不是很高,起碼比他祖父差遠了,連也就是後來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將他與始皇帝相提並論,這才將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拔高了不少。就像是說唐宗宋祖,實際上,宋□□真要說起來,比唐太宗還差得遠。都是搞政變,一個直接弒兄殺弟,一個欺負孤兒寡母,這個格局就不一樣。
陳阿嬌可不知道劉徹在後世的評價如何,反正在她看來,劉徹這個人一提到神仙,整個人就像是被人詛咒了一樣,就算是有理智,估計這個理智也就在懸崖邊上,隨時都要掉下去的那種。如今聽說劉徹總算不在這上頭費心了,陳阿嬌都替他松了口氣,起碼以後被人說起來,不會顯得太蠢。畢竟,前頭還有個始皇帝撐著呢,始皇帝那樣英明神武,一統六國的人物都被長生蒙蔽了,何況是其他人呢!
風瑜要是知道陳阿嬌的說法,肯定要替始皇帝喊冤,起碼始皇帝就算是求長生,也沒有給那些方士封什麽將軍,下嫁公主啊!最後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之後,也沒想是劉徹那樣遮遮掩掩,幹脆利索將人給坑殺了。所以啊,歷朝歷代求仙長生的人多了,誰也沒真的將那些方士道士擡得太高,也就是劉徹,搞出了這等笑話。
劉徹的返回卻給劉據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之前劉徹在外,劉據監國,然後問題就出來了,這位做事一味講究寬仁,所以,這段時間,原本應該被勾決的犯人一個都沒勾決。若是換個朝代,這或許還是個美談,但是放在大漢,這是說不過去的,之前就有個丞相,因為這個緣故直接被罷相,差點連最後的臉面都丟了。
法家因為這個緣故,對劉據頗有些想法,法家從來都是善於出酷吏的,他們崇尚的就是嚴苛峻法,唯有嚴法重典,才能讓人不敢再觸犯刑律。像是之前就有幾個酷吏,比如說義縱,他當初因為在長陵、長安任上直法行治,不避貴戚,被劉徹欣賞,便讓他去了河內郡擔任都尉,內郡豪強地主較多,氣焰兇熾,義縱到了之後,立即把郡內穰氏等豪強舉族誅殺,河內郡迅速穩定,古人所說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盛世景況都出現了。之後他升為南陽郡的郡守,照樣一番操作,連當時同樣出名的酷吏寧成也被他搞得家破人亡,逼得原本南陽的豪強不得不舉族遷徙,南陽因此大治。
這也是這年頭許多法家官員的基本操作,到了地方之後,先將當地不法豪強殺上一批,然後就太平了。要是他們也講究什麽德治,一味寬仁,那地方上那些本來就仗著自身的人脈體量橫行不法的豪強,還不定要如何氣焰囂張呢!劉據身邊不少人都是各地的豪強,他們在劉據身邊對這些地方豪強的行為各種美化,結果劉據還真當這些人是地方上的良善鄉紳,反而覺得下面百姓都是一幫刁民,自然屁股也就坐歪了。
老劉家之所以一直很得人心,其實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一直以來,是站在平民的立場,打壓豪強,扶持中小地主,庇護普通百姓。反正到了地方上,遇到豪強與尋常百姓相爭,先找豪強的問題,那就是這個時代的政治正確。強行遷移豪強,贖買豪強的土地,然後分配給平民,這是地方上那些官員的政績。結果到了劉據這裏,居然搞錯了自己的立場,這就讓劉徹不能忍了!
劉徹這個人,雖說也是生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其實沒什麽閱歷,劉徹是個坐不住的,從小就喜歡到處跑,他做太子的時候,其實就經常跑出長安了,做了皇帝之後也沒安分過,冒充平陽侯踩踏農田,還被人家老農指著鼻子罵過,最後只好老老實實賠錢。所以,其實他勉強還算是知道一點民間疾苦,加上孝景皇帝對他的教育其實還算是比較完善,所以,劉徹就算是各種折騰,但是各地打壓豪強的步調從來沒有緩下來過。總之,他就算沒真的為那些底層小民做什麽,某種意義上還加重了那些小民的負擔,但是他也沒幫著那些豪強啊。而不管怎麽說,打壓豪強,底層的小民或多或少總能得利的。
像是這次,廷尉抓住了好幾個不乏豪強乃至游俠,按理說,這些人的命運就是斬首示眾,殺一儆百,結果,劉據這邊覺得量刑過重,他是監國太子,他不同意,劉徹那邊暫時也沒表態,廷尉自然不能隨便殺人,只能就這樣耗著。這耗著可不是個辦法,要知道,這個時代,經常會因為各種緣故,搞什麽大赦,當然,不是直接赦免,一般就是減罪一等,如此,死罪也就免了,再有個足夠的罰金,說不定回頭就能趾高氣昂地回去繼續作威作福。
在搞清楚怎麽回事之後,劉徹就火了,好在他還算是給劉據面子,沒有直接當著別人的面訓斥劉據,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教訓劉據的意思,而是直接推翻了劉據之前下的量刑過重,打回重申的意見,命廷尉該如何就如何,也不用再多等了,趁著還沒入冬,先將人殺了。這些人在地方上為非作歹,魚肉百姓,難不成還要留著他們過年不成?
劉徹若是教訓劉據一頓,跟他說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那麽,對於劉據來說,未必不是好事,畢竟,起碼劉徹還有教導劉據的意思,但是如今幹脆當劉據不存在,就直接自己做了決定,這就很糟糕。
劉據還以為劉徹放了自己一馬,卻不知道,在劉徹心裏,劉據這樣的,顯然已經不值得多說什麽了!你若是年紀還小,被身邊的人蒙蔽也就算了,但是他如今已經成年了,兒子都有了,結果還這般搞不清楚情況,他到底是劉家的太子,還是那些豪強的太子?
劉徹也沒一棍子打死,他其實是覺得自己給了劉據機會的,畢竟,他直接支持廷尉之前做出的判決,這已經代表了他的態度。劉據都這個年紀了,難道還需要自己耳提面命嗎?劉徹早就習慣了,作為一個皇帝,要讓下面的人猜自己的心思,而不是什麽事情都要自己說清楚,什麽都說清楚,那麽所謂的帝王心術豈不是一錢不值了?劉據作為太子,就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兒子,而是一個臣子,還是最接近自己的臣子,自然更不可能讓劉徹對他如何掏心掏肺。
劉據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還在太子宮跟一眾臣僚抱怨劉徹實在是太喜歡任用酷吏,往往量刑過重,這等嚴刑酷法,如何能讓人心服口服呢?下面一幫人自然是連連稱是。這麽多年下來,劉據身邊的人也已經經過了篩選,留下來的幾乎都是跟劉據志同道合的,原本劉徹給劉據安排的一些人要麽是被邊緣化,要麽就是直接離開了。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年頭,大家還是比較有節操的,不能因為君主的喜好,就果斷改換門庭,這樣被人知道了,也是要為人所不齒。所以,劉據身邊竟然沒有一個人提醒他如今面臨的危險局面,反而一門心思地幻想著等著劉據登基,自家能夠得到多少好處。
劉據如今面臨的情況已經跟公子扶蘇差不多,甚至還不如扶蘇,起碼始皇帝一直到後來,都對扶蘇寄予厚望,最後遺詔也是讓扶蘇繼位。但是,劉徹對劉據可沒有始皇帝對扶蘇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劉徹這人本來就涼薄,自己又不是只有劉據一個兒子,若是劉據不能領悟自己的深意,還一條道走到黑,那回頭換一個就是了。
劉據沒感覺,衛青卻已經意識到劉徹對劉據這個太子愈發疏遠了,這讓他很著急,但是,他這些年來只是作為劉據背後的那個背景板,等閑從不發表意見,劉據其實心裏不是沒有怨言的,他總覺得衛青應該無條件地支持他的一切決定,所以,劉據對衛青這個舅舅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尊重。相比較起來,作為姨父和表兄的公孫賀父子就顯得親近多了,他們一直以來毫不猶豫地站在劉據身邊,所以,劉據並不介意幫著公孫敬聲處理一些小麻煩,甚至,在這樣的情況下,劉據跟公孫敬聲之間的關系變得更親密了起來。
相比較起來,衛伉和衛不疑,一直以來對太子宮都不親近,甚至衛伉還敬而遠之,這也讓劉據很是不滿,因此,這些年來,即便是衛子夫總是說,要不是有衛青,他未必能當太子,但是,劉據卻不這樣想,在他看來,自己是嫡長子,按照禮法,就應該是太子,所以,根本不覺得衛青對他這個太子有多大的作用。衛青明明是外戚,居然不能旗幟鮮明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對於劉據來說,簡直跟背叛差不多,所以,對衛青客氣有餘,親近不足。
衛青何等人也,雖說有的時候顯得有些溫吞,但是他能走到今天,起碼識人之術是沒問題的。劉據這點城府,這點心機,在衛青眼裏,真的算不上什麽。雖說劉據對衛青各種不滿,但是衛青卻不希望劉據地位不穩,如今發現了問題,衛青不好直接跟劉據說,但還是去提醒了一下衛子夫。
衛子夫也很為難,劉據實際上跟她這個生母也不算親密,這也是難免的事情,劉據被立為太子之後,就搬到了太子宮,那時候,劉據不過是個半大的孩子,還沒有來得及跟衛子夫建立起更深刻地感情,而且宮中的人往往早熟,劉據在知道了衛子夫對女兒的絕情之後,並不覺得衛子夫對自己有多深厚的感情。這年頭人總是雙標的,劉據覺得自己因為是嫡長子,所以理所當然應該是太子,按理說,他得感激衛子夫給了他這樣一個優越的起步,但是,劉據卻又覺得,衛子夫不過是因為自己是太子,才會一直對自己好,所以,一直很難對衛子夫全然信任。另外,又因為身邊人的影響,覺得衛子夫出身卑微,眼光有限,真要是萬事聽從衛子夫的,只會壞事。因此,對衛子夫,劉據明面上的恭敬孝順肯定是不缺的,但是在政事上頭,劉據幾乎從來不會聽從衛子夫的想法。
這也讓衛子夫很是無奈,她可以操控自己的女兒,卻無法操控已經是太子的兒子,所以,在劉據的婚事上,衛子夫原本想著給劉據選一個出身大家的太子妃,但是,劉據卻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他的太子宮中如今已經有了好幾個女人,但是地位最高的也就是一個良娣,這位已經給劉據生下了他的長子劉進,衛子夫原本想著幹脆讓史良娣扶正就行了,但是劉據卻一直沒有松口的意思。
史良娣出身魯國史氏,史氏也是魯國的望族,像是史良娣的姐妹,就嫁給了魯王劉光,既然姐妹能做諸侯王後,那麽以史良娣的身份,做太子妃也不是不夠格,但是,即便是史良娣生下了劉進,但是無論是劉徹還是劉據,都沒有松口讓史良娣更進一步的意思,因此,即便太子宮中,如今其實是史良娣主持後院之事,但是,終究顯得不夠名正言順。
衛子夫之前想過選一個衛家的女子給劉據為妾,但是劉據卻拒絕了,這也讓衛子夫有些心寒,甚至私底下還有些迷惘,如今劉據就已經對自己這個母後有著諸多異議,那麽日後自己就算是做了太後,又能如何呢?但是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除了劉據之外,衛子夫也沒有別的選擇,如今聽到弟弟這般言語,衛子夫也只有搖頭苦笑:“青弟,太子已經大了,有自己的主張,我這個做母後的,也無法左右他的想法!”
衛青嘆了口氣:“也罷,也罷,既然如此,那臣便告辭了!”
衛子夫猶豫了一下,說道:“青弟,你畢竟是太子的親舅舅,又是大司馬大將軍,不如你去勸一勸他?”
衛青搖頭說道:“皇後娘娘,臣已經老啦,哪裏還有什麽威信呢?太子殿下早就長大成人,臣在他之前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對他施加什麽影響,如今再對他說什麽,只怕反而會引起太子殿下的反感!皇後娘娘,你畢竟是太子的生母,他總該還能聽進去幾句的,所以,還請娘娘多多費心,臣之後,卻也沒法繼續為太子做什麽了!”
衛青這話中的不詳之意是個人都能聽出來,看著衛青衰老的模樣,衛子夫頓時忍不住潸然淚下,她忍淚與衛青道了別,心裏卻生出了不好的預感。
衛青離宮之後,不過是數日時間,就傳出了衛青病重的消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遇上這樣的情況,劉徹再如何,也提不起興致來了,而且還有人私底下說什麽劉徹根本沒有仙緣,屢次求仙,所以惡了那些海外仙人,所以才引來這場滔天大禍。這樣的說法還很流行。這年頭又不是後世,搞基建大家都很讚同,因為各行各業都能從中獲益,但是在這個時代,搞什麽基建,那就意味著大量的徭役乃至大量的死亡。
若是劉徹還一心想要去造船出海,那麽,就意味著要征召更多的船工,不僅如此,附近的百姓還得去砍樹、熬膠,再將這些運去造船,朝廷的事情不能怠慢,自家的土地,自家的生計呢?錯過了農時,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甚至,當年的貴族官員為了兼並土地,甚至會故意在農時征召徭役,如此,交不起賦稅的他們也只能老老實實將土地賣掉。
所以,有點見識的人都不想讓劉徹繼續造船出海,當然,那些貴族官員倒是不會掃劉徹的興,只是,劉徹想到自己之前跟船出行,若不是及時返航,說不定也會遭遇風暴,到時候,難道一國之君就能免去葬身大海的噩運嗎?
越想劉徹越是覺得後怕,在當地的貴族官員詢問是否需要增加造船的數量,甚至是嘗試著制造更大,更能扛得住風浪的樓船時,劉徹猶豫了一下,還是拒絕了:“罷了,為朕一己之私,再勞民傷財,朕不取也!既然仙蹤難覓,那此事就此作罷!”
劉徹重重撫恤了在這次出海中喪生的將士和船工,然後就在一群人感激涕零的山呼“萬歲”中返程了。底層的百姓就是這麽容易滿足,只要你不折騰我們,那你就算是一個好皇帝了!
劉徹如今真的是對自己的成仙夢心灰意冷了,找那些自詡曾經與神仙談笑風生,隨口就能煉金成仙的方士,最後證明全是騙子,出海,問題是,幾次三番追逐海上仙島都是無果,就算海上真有仙人,只怕也是故意想要避開自己。劉徹也是有自尊心的,說是求仙,但是他也是人間天子,就算是神仙,也得給他這個天子一定的尊重,結果一個個都不露面,難不成還得自己這個皇帝屈尊逢迎嗎?真要是為了長生,自己得給那些所謂的仙人卑躬屈膝,那以後他們想要插手大漢朝政該怎麽辦?
對於劉徹來說,長生是為了更好地執掌皇權,而不是執掌皇權就是為了長生,要是為了追求長生給自己頭頂上增加幾個太上皇,那劉徹死都不幹!
帶著這樣的覺悟,劉徹返回長安之後,就將方士盡數驅逐,對外表示,自己不再想什麽長生了,這讓不少人松了口氣。之前弄了幾個方士,寸功未立,靠著一雙會吹噓的嘴皮子,就平步青雲,淩駕於他們這些社稷供股之臣之上,雖說大家礙於天子的威嚴,一個個捏著鼻子認了,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再這麽折騰下去,豈不是叫人覺得朝堂上這些大臣一個個都是水貨,要不然,怎麽就叫那樣的草包廢物登臨高位了呢?再者就是,這些方士折騰一次,他們倒是只需要動動嘴皮子,但是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是需要去做事的!出了岔子,他們也是要跟著負責任的!現在好了,這些方士都被攆走了,起碼不會再有什麽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發生,大家也能松口氣。
實際上,便是那些同樣相信長生之術的人,更是不願意讓劉徹長生,你如今就這麽能折騰了,往上數,就算是性子最惡劣的劉邦,也沒像你這麽刻薄啊,算一算,從你登基開始,多少列侯失侯除國了?便是諸侯王,你都搞出推恩令這樣的軟刀子割肉了,結果對付起諸侯王來,還是從不手軟,弄得一幫諸侯王,一個個膽戰心驚,生怕一個不註意,就被劉徹抓了把柄。
至於宮裏的人,自然更不希望劉邦長生了,對於後妃來說,人家做個王太後、皇太後不好嗎?要是天子一直活著,豈不是意味著她們這些人老珠黃的要不得不看著更多的新人淩駕於自己之上?對於皇子來說,那就更可悲了!自己都要老死了,還得看著親爹活蹦亂跳的,一點傳位的意思都沒有,這不是坑嘛!諸侯王還好,像是太子,真要是攤上一個長生的父皇,估計真的只能吐血了。
“總算是回過神來了,還算是不蠢!”這是陳阿嬌對劉徹的評價,陳阿嬌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會有神仙,但是,從三皇五帝的時候開始,像是夏朝那些國君一個個都自稱是太陽,都沒哪個能長生的,總不見得輪到劉徹,突然就能長生了。而且,在陳阿嬌看來,劉徹在這麽多皇帝裏頭,也沒什麽出奇的。這位在史書上其實一直以來評價都不是很高,起碼比他祖父差遠了,連也就是後來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將他與始皇帝相提並論,這才將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拔高了不少。就像是說唐宗宋祖,實際上,宋□□真要說起來,比唐太宗還差得遠。都是搞政變,一個直接弒兄殺弟,一個欺負孤兒寡母,這個格局就不一樣。
陳阿嬌可不知道劉徹在後世的評價如何,反正在她看來,劉徹這個人一提到神仙,整個人就像是被人詛咒了一樣,就算是有理智,估計這個理智也就在懸崖邊上,隨時都要掉下去的那種。如今聽說劉徹總算不在這上頭費心了,陳阿嬌都替他松了口氣,起碼以後被人說起來,不會顯得太蠢。畢竟,前頭還有個始皇帝撐著呢,始皇帝那樣英明神武,一統六國的人物都被長生蒙蔽了,何況是其他人呢!
風瑜要是知道陳阿嬌的說法,肯定要替始皇帝喊冤,起碼始皇帝就算是求長生,也沒有給那些方士封什麽將軍,下嫁公主啊!最後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之後,也沒想是劉徹那樣遮遮掩掩,幹脆利索將人給坑殺了。所以啊,歷朝歷代求仙長生的人多了,誰也沒真的將那些方士道士擡得太高,也就是劉徹,搞出了這等笑話。
劉徹的返回卻給劉據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之前劉徹在外,劉據監國,然後問題就出來了,這位做事一味講究寬仁,所以,這段時間,原本應該被勾決的犯人一個都沒勾決。若是換個朝代,這或許還是個美談,但是放在大漢,這是說不過去的,之前就有個丞相,因為這個緣故直接被罷相,差點連最後的臉面都丟了。
法家因為這個緣故,對劉據頗有些想法,法家從來都是善於出酷吏的,他們崇尚的就是嚴苛峻法,唯有嚴法重典,才能讓人不敢再觸犯刑律。像是之前就有幾個酷吏,比如說義縱,他當初因為在長陵、長安任上直法行治,不避貴戚,被劉徹欣賞,便讓他去了河內郡擔任都尉,內郡豪強地主較多,氣焰兇熾,義縱到了之後,立即把郡內穰氏等豪強舉族誅殺,河內郡迅速穩定,古人所說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盛世景況都出現了。之後他升為南陽郡的郡守,照樣一番操作,連當時同樣出名的酷吏寧成也被他搞得家破人亡,逼得原本南陽的豪強不得不舉族遷徙,南陽因此大治。
這也是這年頭許多法家官員的基本操作,到了地方之後,先將當地不法豪強殺上一批,然後就太平了。要是他們也講究什麽德治,一味寬仁,那地方上那些本來就仗著自身的人脈體量橫行不法的豪強,還不定要如何氣焰囂張呢!劉據身邊不少人都是各地的豪強,他們在劉據身邊對這些地方豪強的行為各種美化,結果劉據還真當這些人是地方上的良善鄉紳,反而覺得下面百姓都是一幫刁民,自然屁股也就坐歪了。
老劉家之所以一直很得人心,其實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一直以來,是站在平民的立場,打壓豪強,扶持中小地主,庇護普通百姓。反正到了地方上,遇到豪強與尋常百姓相爭,先找豪強的問題,那就是這個時代的政治正確。強行遷移豪強,贖買豪強的土地,然後分配給平民,這是地方上那些官員的政績。結果到了劉據這裏,居然搞錯了自己的立場,這就讓劉徹不能忍了!
劉徹這個人,雖說也是生在深宮,長於婦人之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其實沒什麽閱歷,劉徹是個坐不住的,從小就喜歡到處跑,他做太子的時候,其實就經常跑出長安了,做了皇帝之後也沒安分過,冒充平陽侯踩踏農田,還被人家老農指著鼻子罵過,最後只好老老實實賠錢。所以,其實他勉強還算是知道一點民間疾苦,加上孝景皇帝對他的教育其實還算是比較完善,所以,劉徹就算是各種折騰,但是各地打壓豪強的步調從來沒有緩下來過。總之,他就算沒真的為那些底層小民做什麽,某種意義上還加重了那些小民的負擔,但是他也沒幫著那些豪強啊。而不管怎麽說,打壓豪強,底層的小民或多或少總能得利的。
像是這次,廷尉抓住了好幾個不乏豪強乃至游俠,按理說,這些人的命運就是斬首示眾,殺一儆百,結果,劉據這邊覺得量刑過重,他是監國太子,他不同意,劉徹那邊暫時也沒表態,廷尉自然不能隨便殺人,只能就這樣耗著。這耗著可不是個辦法,要知道,這個時代,經常會因為各種緣故,搞什麽大赦,當然,不是直接赦免,一般就是減罪一等,如此,死罪也就免了,再有個足夠的罰金,說不定回頭就能趾高氣昂地回去繼續作威作福。
在搞清楚怎麽回事之後,劉徹就火了,好在他還算是給劉據面子,沒有直接當著別人的面訓斥劉據,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教訓劉據的意思,而是直接推翻了劉據之前下的量刑過重,打回重申的意見,命廷尉該如何就如何,也不用再多等了,趁著還沒入冬,先將人殺了。這些人在地方上為非作歹,魚肉百姓,難不成還要留著他們過年不成?
劉徹若是教訓劉據一頓,跟他說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那麽,對於劉據來說,未必不是好事,畢竟,起碼劉徹還有教導劉據的意思,但是如今幹脆當劉據不存在,就直接自己做了決定,這就很糟糕。
劉據還以為劉徹放了自己一馬,卻不知道,在劉徹心裏,劉據這樣的,顯然已經不值得多說什麽了!你若是年紀還小,被身邊的人蒙蔽也就算了,但是他如今已經成年了,兒子都有了,結果還這般搞不清楚情況,他到底是劉家的太子,還是那些豪強的太子?
劉徹也沒一棍子打死,他其實是覺得自己給了劉據機會的,畢竟,他直接支持廷尉之前做出的判決,這已經代表了他的態度。劉據都這個年紀了,難道還需要自己耳提面命嗎?劉徹早就習慣了,作為一個皇帝,要讓下面的人猜自己的心思,而不是什麽事情都要自己說清楚,什麽都說清楚,那麽所謂的帝王心術豈不是一錢不值了?劉據作為太子,就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兒子,而是一個臣子,還是最接近自己的臣子,自然更不可能讓劉徹對他如何掏心掏肺。
劉據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還在太子宮跟一眾臣僚抱怨劉徹實在是太喜歡任用酷吏,往往量刑過重,這等嚴刑酷法,如何能讓人心服口服呢?下面一幫人自然是連連稱是。這麽多年下來,劉據身邊的人也已經經過了篩選,留下來的幾乎都是跟劉據志同道合的,原本劉徹給劉據安排的一些人要麽是被邊緣化,要麽就是直接離開了。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年頭,大家還是比較有節操的,不能因為君主的喜好,就果斷改換門庭,這樣被人知道了,也是要為人所不齒。所以,劉據身邊竟然沒有一個人提醒他如今面臨的危險局面,反而一門心思地幻想著等著劉據登基,自家能夠得到多少好處。
劉據如今面臨的情況已經跟公子扶蘇差不多,甚至還不如扶蘇,起碼始皇帝一直到後來,都對扶蘇寄予厚望,最後遺詔也是讓扶蘇繼位。但是,劉徹對劉據可沒有始皇帝對扶蘇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劉徹這人本來就涼薄,自己又不是只有劉據一個兒子,若是劉據不能領悟自己的深意,還一條道走到黑,那回頭換一個就是了。
劉據沒感覺,衛青卻已經意識到劉徹對劉據這個太子愈發疏遠了,這讓他很著急,但是,他這些年來只是作為劉據背後的那個背景板,等閑從不發表意見,劉據其實心裏不是沒有怨言的,他總覺得衛青應該無條件地支持他的一切決定,所以,劉據對衛青這個舅舅其實也沒有太多的尊重。相比較起來,作為姨父和表兄的公孫賀父子就顯得親近多了,他們一直以來毫不猶豫地站在劉據身邊,所以,劉據並不介意幫著公孫敬聲處理一些小麻煩,甚至,在這樣的情況下,劉據跟公孫敬聲之間的關系變得更親密了起來。
相比較起來,衛伉和衛不疑,一直以來對太子宮都不親近,甚至衛伉還敬而遠之,這也讓劉據很是不滿,因此,這些年來,即便是衛子夫總是說,要不是有衛青,他未必能當太子,但是,劉據卻不這樣想,在他看來,自己是嫡長子,按照禮法,就應該是太子,所以,根本不覺得衛青對他這個太子有多大的作用。衛青明明是外戚,居然不能旗幟鮮明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對於劉據來說,簡直跟背叛差不多,所以,對衛青客氣有餘,親近不足。
衛青何等人也,雖說有的時候顯得有些溫吞,但是他能走到今天,起碼識人之術是沒問題的。劉據這點城府,這點心機,在衛青眼裏,真的算不上什麽。雖說劉據對衛青各種不滿,但是衛青卻不希望劉據地位不穩,如今發現了問題,衛青不好直接跟劉據說,但還是去提醒了一下衛子夫。
衛子夫也很為難,劉據實際上跟她這個生母也不算親密,這也是難免的事情,劉據被立為太子之後,就搬到了太子宮,那時候,劉據不過是個半大的孩子,還沒有來得及跟衛子夫建立起更深刻地感情,而且宮中的人往往早熟,劉據在知道了衛子夫對女兒的絕情之後,並不覺得衛子夫對自己有多深厚的感情。這年頭人總是雙標的,劉據覺得自己因為是嫡長子,所以理所當然應該是太子,按理說,他得感激衛子夫給了他這樣一個優越的起步,但是,劉據卻又覺得,衛子夫不過是因為自己是太子,才會一直對自己好,所以,一直很難對衛子夫全然信任。另外,又因為身邊人的影響,覺得衛子夫出身卑微,眼光有限,真要是萬事聽從衛子夫的,只會壞事。因此,對衛子夫,劉據明面上的恭敬孝順肯定是不缺的,但是在政事上頭,劉據幾乎從來不會聽從衛子夫的想法。
這也讓衛子夫很是無奈,她可以操控自己的女兒,卻無法操控已經是太子的兒子,所以,在劉據的婚事上,衛子夫原本想著給劉據選一個出身大家的太子妃,但是,劉據卻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他的太子宮中如今已經有了好幾個女人,但是地位最高的也就是一個良娣,這位已經給劉據生下了他的長子劉進,衛子夫原本想著幹脆讓史良娣扶正就行了,但是劉據卻一直沒有松口的意思。
史良娣出身魯國史氏,史氏也是魯國的望族,像是史良娣的姐妹,就嫁給了魯王劉光,既然姐妹能做諸侯王後,那麽以史良娣的身份,做太子妃也不是不夠格,但是,即便是史良娣生下了劉進,但是無論是劉徹還是劉據,都沒有松口讓史良娣更進一步的意思,因此,即便太子宮中,如今其實是史良娣主持後院之事,但是,終究顯得不夠名正言順。
衛子夫之前想過選一個衛家的女子給劉據為妾,但是劉據卻拒絕了,這也讓衛子夫有些心寒,甚至私底下還有些迷惘,如今劉據就已經對自己這個母後有著諸多異議,那麽日後自己就算是做了太後,又能如何呢?但是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除了劉據之外,衛子夫也沒有別的選擇,如今聽到弟弟這般言語,衛子夫也只有搖頭苦笑:“青弟,太子已經大了,有自己的主張,我這個做母後的,也無法左右他的想法!”
衛青嘆了口氣:“也罷,也罷,既然如此,那臣便告辭了!”
衛子夫猶豫了一下,說道:“青弟,你畢竟是太子的親舅舅,又是大司馬大將軍,不如你去勸一勸他?”
衛青搖頭說道:“皇後娘娘,臣已經老啦,哪裏還有什麽威信呢?太子殿下早就長大成人,臣在他之前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對他施加什麽影響,如今再對他說什麽,只怕反而會引起太子殿下的反感!皇後娘娘,你畢竟是太子的生母,他總該還能聽進去幾句的,所以,還請娘娘多多費心,臣之後,卻也沒法繼續為太子做什麽了!”
衛青這話中的不詳之意是個人都能聽出來,看著衛青衰老的模樣,衛子夫頓時忍不住潸然淚下,她忍淚與衛青道了別,心裏卻生出了不好的預感。
衛青離宮之後,不過是數日時間,就傳出了衛青病重的消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